原标题:
本报记者 诸葛漪
前天,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在中华艺术宫观看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时感慨道,“我是最年长的观众,周围坐满年轻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看的是不同场次的《我,哈姆雷特》,他也笑言,自己是在场为数不多的老观众,“但我喜欢这个戏。”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我,哈姆雷特》被专家概括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昨天透露,通过艺术节平台,这部戏已收到美国、英国、韩国等五家海外演出机构邀约。这并不是艺术节唯一标新立异作品,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它们的际遇如何?
一人串演4行当塑造4角色
在《我,哈姆雷特》中,著名昆剧演员张军一人串演生、旦、净、丑4个行当,塑造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亡魂、掘墓人4个角色,独自演出80分钟。有观众问,“为什么用《我,哈姆雷特》,而不是《哈姆雷特》?”导演李小平回答,“剧组不只是复制莎士比亚名作 《哈姆雷特》,而是想通过这出戏达成昆曲王子与莎剧王子的对谈,形成中西文化对谈。”
郦国义看完《我,哈姆雷特》很激动,“该剧审美习惯符合当下受众需求。”他回忆其他戏曲剧种改编《哈姆雷特》,海外巡演碰到最大问题就是外国观众看不懂。罗怀臻用“融入现代、接轨国际”评价《我,哈姆雷特》和另一部委约作品《爸爸的时光机》。扶青计划委约作品标新立异让他眼前一亮,“青年人释放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比如舞蹈家唐诗逸创排《唐诗逸舞》,过去哪有这样取剧名的?她用100分钟演出把唐朝气韵梳理了一遍。顾劼亭《当德彪西遇见杜丽娘》也很有意思,不是简单的人名勾兑,而是融通,是他这个生命个体才能找到的感觉。”
标新立异创立新戏剧形式
“标新立异”并不意味着全体叫好。市剧协主办《我,哈姆雷特》首演研讨会,两位评论家就剧中是否使用人偶各执一词。李明觉得,细节瑕疵并不妨碍引领、探索,“我们强烈感受到《我,哈姆雷特》的艺术追求,更好地把中国文化推向海外,更好地走出去。”
艺术节“沉浸式戏剧在中国”论坛上,李明又一次提到艺术节有责任引领、探索剧目创新。他以《双重》为例,该剧由艺术节中心、上戏与新西兰团队联合打造,是国内首部用手机APP引导的沉浸式戏剧。演员与观众通过手机APP引导体验剧情,手机同时会有新闻弹窗、微信小视频以及人物内心独白,帮助观众进入剧情。李明表示,“每个人跟随手机置身于街道、社区、剧场、后台、宿舍等,把整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双重》在当下有它的现实意义,通过描写网络红人,体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充满正能量。”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将特别展示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中方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马晨骋回忆,自己第一次在纽约看该剧,排在他前面的荷兰观众已看了四遍。当马晨骋从电梯走出,第一次进入《不眠之夜》场景.“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空灵的声音在飘,那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我不知道《不眠之夜》说的是麦克白的故事,也不知道该看谁,不该看谁。”马晨骋将在艺术节为观众复制纽约体验,“上海用作沉浸式剧场的大楼面积6000平方米,近百个房间,未来可能还会增加,超过纽约。”
“对一些新鲜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节作一些探索和引领,很有必要。为更多新兴的戏剧形式的产生,我们应该尽一份力量。”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