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豫剧《秦豫情》:一出好戏盘活一个剧团

聚焦·梨园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10月18日 17:3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 刘茜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厅出品、西安市豫剧团创作的大型豫剧现代戏《秦豫情》进京演出。该剧以1942年河南300万灾民逃荒入陕为背景,描写了逃荒移民在他乡艰难生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历程。

  该剧总导演李利宏透露,在创作中,经过一个月的探索,发现那批逃荒的河南人多是挑着担子到西安,又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维持生活,他就把挑担子的负重感、跋涉感作为主人公小勤的基本程式。其他几个主要演员也分别按各自性格在这个基础上找准了几个基本的动作状态。该剧的音乐、服装也有创新,这一点也是具有83年历史的西安市豫剧团变革基因的体现。

  1934年,剧作家、豫剧改革先驱樊粹庭创办豫声剧院,1937年,为唤起市民醒狮怒吼,抵抗日寇,剧院更名为狮吼剧团。樊粹庭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等,对河南梆子这一地方剧种实施了全方位改革,提高了豫剧品质,对豫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狮吼剧团与曹子道的民众剧社合并,成立西安市豫剧团,培养了陈素真、曹子道、关灵凤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但曾经辉煌的西安市豫剧团,后来受戏曲市场整体环境等原因影响,一度走入困境,没有再出过有影响力的作品,再加上人才流失,几乎要停止运转。为改变现状,2012年上任的“80后”团长赵鹏立志打造一台适合本团的看家戏。在陕西省文化厅、西安市演艺集团的支持下,剧团投入200万元开始创作。

  从今年上半年的首演开始,《秦豫情》便收获了一片赞誉之声。首演时樊粹庭先生的儿子评价道:“这是狮吼精神,继承‘樊戏’,更应该继承的是他的改革精神。”这样的成功对于曾经困难的西安市豫剧团来说,更是犹如一次重生。

  在表演程式上,《秦豫情》没有采用传统的程式,主要演员没有突出挺拔的身姿,而是以弓背为主,突显劳累的身形,这一特点在以往现代戏创作中并不多见。 评论家仲呈祥观看此剧后表示,这台戏在美学追求上有着独特品格。豫剧语言是现代化的,它的造型意识吸纳了话剧、影像语言等因素,让人耳目一新。

  《秦豫情》的创新得以实现,还得益于全国豫剧人下“一盘棋”的战略,使创作人才得到保障。作为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之一的豫剧,在全国流布也有缩减,如陕西曾有6个专业豫剧院团,现在只剩下两个。一个剧团要存活下去必须要创作好戏,而河南豫剧人才调配去支援外省豫剧团,既能纾解豫剧人才淤堵于河南的局面,又能支持外省豫剧创作。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热点推荐

戏曲图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