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昨天,在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上,上海昆剧团在现场表演《牡丹亭·惊梦》。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柳梦梅与杜丽娘方唱罢,“亨利五世”登台。昨天,中英两国专家学者相聚“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而在学界讨论之前,上海昆剧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分别带来《牡丹亭·惊梦》选段和《亨利五世》选段。当水袖翩翩的柳梦梅、杜丽娘与戎装打扮的“亨利五世”在舞台上携手谢幕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正如专家所说,当莎翁遇上汤显祖,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400年后的今天,世界仍期待着美感,可我们面临的却是各类商业大潮对人们审美视野的不断冲击。”80岁的表演艺术家焦晃感慨,此时此刻,舞台更应该坚守两位大师倡导的优良传统、人文关怀,“感谢两位大师对人间美好事物充满热情的经典剧作,给演员提供了一个深广的创作天地。”
在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舞台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剧作成为亮点。英国文化委员会艺术总监格雷汉姆·谢菲尔德将今年称作“开创性的一年”,“中英两国艺术家的双向对话,从理念到实践的交流,尤其珍贵。”
400年后的今天,作为东西方文学和戏剧巨匠,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名字频频被同时提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前院长周育海指出,正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生活状态和艺术欣赏习惯、美学观念等差异性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和他们的艺术作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然而,民族性的差异并未妨碍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传播,无论是莎翁作品,还是“临川四梦”,都是人们乐意接受的文化瑰宝。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中国现代文学与翻译西方作品同时兴起,中国戏剧传统也曾影响西方,“如果说上世纪第一个20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西方寻求真理’,今天的中国要以更加自信的态度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接轨,迎来中华文明文艺复兴的高峰。”
“如果你们有机会跟随我去位于伦敦的英国图书馆,你会看到,在我们的书库中,莎士比亚作品旁边就有汤显祖的作品。”英国图书馆首席执行官罗利·基廷说,将汤显祖介绍给英国读者,也是英国图书馆的使命。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已经比较熟悉,但对汤显祖还比较陌生,西方人对汤显祖则更少了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提出,“中国戏剧界正面临着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下工夫真正读懂汤显祖,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生动的汤显祖,让中国的汤学与西方的莎学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永远光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