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近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开幕。从2月27日至3月31日,18台优秀剧目演出37场,展演剧目均为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和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本报陆续刊发专家、部分主创人员对展演剧目的评介,以飨读者。
母爱之光闪耀舞台
冯 静(中国评剧院编剧)
中国评剧院创作排演的评剧《母亲》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新创剧目,能够赢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首先在于该剧“情浓味永”,不讲大道理,不说教,着力于“情”,如以合唱、独唱、重唱等不同组合、不同声部反复吟唱《望儿归》,将母亲对亲人的情感唱得痛彻心扉。另外,作为抗日题材的剧目,舞台上却不出现一个鬼子,而是集中笔墨全力塑造母亲形象,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营造氛围,让人处处看到母亲的坚韧、无私和鬼子的残忍。以情带戏,以戏动情,将中华民族国仇家恨的宏大主题浓缩在一位普通母亲的身上,把最平常的母子情、夫妻情转化成为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人类和平的大情大爱,使这位“母亲”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成为千千万万母亲的象征,成为母性美与爱的化身。她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撞击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疲惫的心灵,唤醒了沉睡在他们情感深处的母子情、夫妻情,进而升华出对家国情怀的思索与感悟。
贴近时代 贴近观众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毋庸赘言,京剧《西安事变》受关注度高,非常成功。当代有担当、有理想的文艺工作者怀着攀登高峰的胆识和豪气,吸纳、融合上上下下、圈内圈外的智慧和营养,历经数载,精雕细刻,倾情创造,将《西安事变》锻造成为艺术精品,使其贴近时代、贴近观众,不仅荣膺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而且受到新老观众的由衷欢迎。
处于传媒互动的当下,艺术只有真正走进民众,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京剧《西安事变》兼采话剧、戏曲之长,“兼工带写”、虚实详略,片段连缀、引线串珠,不仅将故事情节勾勒得清晰流畅,把内因和外因揭示得入情入理,而且采用艺术的手段将人物塑造得个性丰满,张学良坦荡洒脱、杨虎城执拗决绝、蒋介石偏执任性、周恩来睿智机敏……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西安事变是独特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碰撞交织的结果,京剧《西安事变》艺术地再现了这段历史,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发人深省。
视生活为艺术之母
贾文龙(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
豫剧《焦裕禄》继承了河南豫剧院三团视生活为艺术之母、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积累艺术素材、获得创作灵感的艺术传统。为此,河南豫剧院三团施行“开门创排”的做法,邀请跟焦裕禄一同工作过的老人以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来排练现场跟我们聊焦裕禄。我们现在演出时的很多具有历史质感的道具、服装都是河南兰考的乡亲们精心帮我们挑选的。舞台上焦裕禄的棉大衣和中山装也是他们找来后,经服装设计师加工改造而成。豫剧《焦裕禄》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上演了400多场,我们在各地演出后都会组织当地专家、观众一起联谊和研讨,他们把最直接、真切的看法、想法传递给了我们。焦裕禄舞台艺术形象的成功跟他们是密不可分的。
这次《焦裕禄》剧组进京参加展演,河南豫剧院三团组织演出小分队到“鸟巢”为农民工演出《焦裕禄》片段,听取他们的意见。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一定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真正实现文化惠民、艺术为民、为人民而歌。艺术创作永无止境,我们一定会戒骄戒躁,再攀高峰。